Reset Password
If you've forgotten your password, you can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. An email will then be sent with a link to set up a new password.
Cancel
Reset Link Sent
If the email is registered with our site, you will receive an email with instructions to reset your password. Password reset link sent to:
Check your email and enter the confirmation code:
Don't see the email?
  • Resend Confirmation Link
  • Start Over
Close
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, please contact Customer Service

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The Silent Teacher  

ckfang19741018 49M
2 posts
3/4/2019 6:10 pm
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The Silent Teacher

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The Silent Teacher

醫學院教室的解剖課堂,「大體老師」帶來一場衝擊性極高的生命教育!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不是一部宣傳捐贈大體的紀錄片,導演陳志漢帶領觀眾深入解剖課,凝視死亡,而還活著的人才是鏡頭關注的焦點。
大體是對遺體的尊稱,捐贈遺體做為醫學生解剖課教材使用的亡者,在台灣我們尊稱為「大體老師」。

片長:73分
導演:陳志漢

劇情簡介:
2013年第四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潛力獎、2013年ASD亞洲紀錄片提案大會特別推薦獎、2014新北市紀錄片奬優選作品。

游泳教練林惠宗專程從嘉義開車北上,到輔大醫學院看他結縭23載的太太徐玉娥女士。

有時候他只是看著太太,什麼也沒講。有時候他報告生活瑣事:「孩子們和我都還好,妳放心。」這樣的事一年之內他幾乎每個月都去做。直到這次,林惠宗再也壓抑不住,過去沒有把握機會或不懂得表達的,愧疚、遺憾、思念,都隨著決堤的淚水傾瀉而出。

因為,徐玉娥是具大體老師,下星期就要被送上解剖台,這是林惠宗最後一次機會對著「完整的」老婆說話……

這是一對平凡的台灣夫妻,最不平凡的故事:先生忙於工作與社交,太太打理家務帶小孩,甚至太太死後,先生會去對遺體講很多話,但回到家裡,面對子女卻沒什麼交流。

女兒林映汝回憶媽媽走的那天,全家人都忙著處理事情、忙到忘記悲傷,直到把遺體送去輔大醫學院後,生活恢復平靜,家裡少了個人,突然覺得失魂落魄,才發現原來有好多話,沒來得及向媽媽說。她甚至有點怨懟父親,認為媽媽已經不在那具浸泡福馬林的遺體裡了,所以對父親的許多作法不是很領情。但隨著大體老師在解剖課的啟用,林映汝開始思考生命的「終點」到底在哪裡?「活著」又是什麼意思?母親的離開,竟成了修補父女關係的機會。

另一方面,醫學系學生上解剖課前的暑假,必須拜訪大體老師的家庭,了解死者從前生活。於是,教育的意義從知識上的追求,變成對生命的同理心,解剖刀下的老師不再只是冰冷的遺體,而是一位認識的朋友的親人,在在刺激學生對未來工作「醫病關係」的思考。

導演的話:
紀錄片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的片名,是導演陳志漢去輔仁大學醫學院田調的那個夏天,因為醫學系的解剖課在每週一下午,每次他經過醫學院前的中美堂,看見陽光大片灑落,整個校園籠罩在一種恬靜的氛圍中,就跟解剖課課堂氣氛一樣,當下他總是很有感覺,故取名為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。

很多人以為「大體老師」是教解剖課的老師,不知道其實是指躺在那邊用自己的身體給學生上課的遺體。在台灣的醫療教學中,大體與學生比例嚴重不平衡,或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,社會上願意死後捐出身體作教學使用的人非常少。大體是對遺體的尊稱,捐贈遺體做為醫學生解剖課教材使用的亡者,在台灣我們尊稱為「大體老師」。

「我一直很想探討生命要做什麼?很多年輕人不知道,很迷惘。」導演陳志漢曾經採訪某位婦產科名醫,他坦承門診時和每個病人講話最多不超過五分鐘,所以一個病人都不熟識。「我很驚訝,台灣的醫病關係竟如此疏離,你如果不認識這個病人,你要如何好好去對待他呢?」

陳志漢進一步想:「人一般都是活著才能對世界有點貢獻,但大體老師死了才開始發揮影響力,這很奇妙。而這些醫學院學生本來不認識大體老師,但按照課程的設計,上解剖課前的暑假,學生必須去找大體老師的家屬,探訪生平,所以當大體老師變成你間接認識的朋友後,你會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他?這剛好符合我對醫病關係的思考。」

「生命要做什麼」與「醫病關係」這兩項思考,在「大體老師」這題材上形成匯流點,陳志漢覺得有深挖的潛力,因此產生拍攝動機,於是一家一家醫學院打電話問,最後透過輔大醫學院找到了紀錄片中的受訪主角。

 拍這部片的過程中,陳志漢的外公腦中風,以前外公曾經說:「若發生什麼事,不要救我。」結果中風送醫時,陳志漢的媽媽在急診室看著父親,心裡很不捨,於是跟醫生說:「救!」於是陳志漢的外公就這樣在病榻上再躺兩年才走。「事後我媽很難過這個決定,她也告訴我:『相同的事,你一定不要救我。』我發現我也不行耶!這才了解到,人沒有真正面對死亡時,真的很難放下,所以我拍林惠宗先生時,很著墨在他和他的家人,是否真的放下了?」

深入醫學院教室的解剖課,對拍攝人員來說是衝擊性極高的生命教育,導演發現解剖室的角落有個櫃子,裡頭放滿各種工具,有電鑽、鋸子、鐵鎚...等,「沒真的看到,你很難相信五、六個年輕人用盡力氣,才能鋸開一顆頭蓋骨,他們必須很很用力地去把身體切開,感覺學生們好像汽車修理工。」

觀後感想:
這部片是在輔大醫學院拍的,雖然輔仁大學是天主教學校,但是並沒有以宗教的色彩去探討人死後的問題,因為這不是導演探討的重點。
根據導演觀察,林惠宗先生私下很重朋友,愛外出,喜歡有一大群人的感覺,但他做很多事都不在家,回到家裡就默默的做家事,存在感很低,兒子似乎都在打電動,女兒似乎最有主張,講話最大聲。有次導演想拍他們全家人一起吃飯,沒想到他們都回答:「沒有,我們家很少這樣,都各自在外面吃。」
所以,當觀眾看到林惠宗先生4次去對老婆大體說話,力量一次比一次更強。他不是愛講內心話的人。這是為何林惠宗先生對亡妻的追念如此動人的原因,原來有這麼多的情感想對老婆的大體說出來,這些話肯定是以前沒有把握機會、或不懂得表達出來的,不管是愧疚或遺憾,看著眼前的大體,依然當她是老婆,「這就是林先生一直去找大體說話的原因吧,好像有某種情感找不到出口。」

當林先生找朋友喝茶聊天時,他朋友問他:「你太太有沒有晚上來夢裡找你」,林先生嘴角淡笑說:「只夢見過一次!」;他朋友虧他:「那是你們感情太好了,她不敢來找你...」
當下,我的腦中出現了父親過世後的兩年,我常常夢到父親還活生生的在我夢中,雖然他在夢中是肺癌末期,但是他依舊沒有過世,但是我和他卻沒有說什麼,似乎我應該說些什麼....
我覺得不是他來找我,而是我想去找他....這麼多年了,我最近問上帝說:「神啊!我的父親現在過的好嗎?」「你那邊好嗎?」

這時妳在旁邊說,喔!難得你會看這麼嚴重的片子,確實很嚴肅,對生命的議題一直是我感興趣的,一方面是我的工作,一方面是我想從中看到上帝的作為..

妳說:「我有簽大體捐贈和器官捐贈同意書喔,但時候你不可以反對喔!」 當下我腦子一閃,這問題出現在自己親人身上,太扎心..
就像醫學院解剖老師說的:「我父親死後說要捐大體,成為大體老師,雖然我是老師,但是我要說實話,我無法接受,對不起我這麼講,認識的人躺在那裡 .....(無語)我真的無法接受」
後來又接著說:「如果真要發生,可以不要在我學校嗎? 或者在我學校,我希望那學期我不要教解剖課,因為看到那景象,真的無法承受...」

是的!親愛的..如果那天真要發生,求神堅固我的信心,或者是我躺在那裡,因為這真的太掙扎了..

這是部探討嚴肅生命課題的電影,之所以扎心感人 因為愛!

哥林多前書13章1-8節
1 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,並天使的話語,卻沒有愛,我就成了鳴的鑼、響的鈸一般。
2 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,也明白各樣的奧祕、各樣的知識,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,卻沒有愛,我就算不得什麼。
3 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,又捨己身叫人焚燒,卻沒有愛,仍然於我無益。

4 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,愛是不嫉妒,愛是不自誇,不張狂,
5 不做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發怒,不計算人的惡,
6 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;
7 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
8 愛是永不止息。



Become a member to create a blog